您现在的位置: 渭南教研 教学研究

教学研究

新高考导向下的地理学科教学建议

  作者:华州区咸林中学 杨会玲 发布时间:2025年03月07日 点击数:51 次 字体:

高考除“服务选才”外,还具有“引导教学”的功能。高考引导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助力“双减”落地、促进学生素养提升和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变革。“三新”背景下,在高三地理备考复习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建构与基本技能训练之外,还要注重对学生地理思想方法与地理思维能力的深化培养。

一、以学科大概念为统领

学科大概念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是完成学科任务的专家思维。大概念能有效组织零碎化的知识与技能,有助于学生在应对各种具体情境和问题时探寻问题的本质。大概念是有层级的,层级越高越概括和抽象。针对新教材的编排体系,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学时间安排提炼不同层级的学科大概念,如一个单元、一个模块等,并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组织单元知识,使课程内容结构化,设计探究问题,引导学生抓住学科本质,把握学科思想,提升学生解决具体问题情境的实践能力。

二、发展地理深度思维

深度思维是指在思维广度上关联更多的思维要素变量,在思维深度上建构更复杂的思维要素因果链条,实现对学习内容的深层次理解,以更好地应对和解决实际问题。高考试题利用真实问题创设情境,考查的是学生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思维建模的方式训练学生思维的规范性、科学性、有效性。在建模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透过表象,识别、发现问题的实质;找寻到问题解决的关键要素,确定宏观方向;调动原有或建构新的思维框架,形成有足够解释力的逻辑关系;调用知识逻辑推理,组织出有说服力的逻辑表述。以此训练学生的地理深度思维,提升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解决不良结构问题的效率与效果。

【例2】:(2020年全国1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形成玄武岩的岩浆流动性好,喷出冷凝后,形成平坦的地形单元。如下图所示,某海拔500 米左右的玄武岩台地上, 有较多海拔 700 米左右的玄武岩平顶山,及少量海拔 900 米左右的玄武岩尖顶山。调查发现,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分别形成于不同喷发时期。

1.指出玄武岩台地形成以来因流水侵蚀而发生的变化。

2.根据侵蚀程度,指出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的先后次序,并说明判断理由。

3.说明玄武岩台地上有平顶山、尖顶山分布的原因。

学生合作探究:结合设问,圈出文字材料关键词;说出图形材料的信息。解读设问的意思,分析台地最初的特点,受流水侵蚀后,台地地形会有什么变化?圈出设问的关键词,解读设问的含义,结合设问的答案,理清逻辑关系,归纳答案,规范表达。

4.结合设问,该地发生了几次岩浆喷发活动?(启示:喷发形成台地,台地被流水侵蚀成尖,平顶山)

假设法:假如当前没有了尖,平顶山,可能会是哪些原因?

三、促进核心素养进阶

一轮复习:夯实基础、建构体系(适当融合微专题)、培养能力

二轮复习:大专题+微专题+高考真题+创新模拟题,突破重难点形成综合思维,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养。

三轮复习:合理安排答题时间,提高综合能力(限时限量高效)。

把握三个轮次复习之间的差异及教学实施要点,是开展有效复习,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全面养成学科素养和从容迎战高考的重要前提。

四、培养时空尺度思维

从试题来源、情境创设、设问内容、分值设置和试题数量五个方面对试题进行综合分析,“小空间、短时间”尺度的考查比重明显提升。“小空间、短时间”的地理事象发生、发展、演化的过程是地理环境整体性演化的缩影。

高考地理试题的考查趋势逐渐向“小切口”情境转变,“小切口”情境空间尺度小、历时时间短,要求学生从试题的图文材料中提取区域内特殊的地理信息,基于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在这一时间段内各个地理要素的配置、组合情况。由此可见,小空间、短时间尺度的地理试题能够较好地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

例如:2023年山东省第17题:

【例4】研究表明,与100年前相比,东北地区现代冻土南界已北移20-30km。同时,大兴安岭地区出现原始湿地萎缩和新生湿地扩张现象;部分林区大片兴安落叶松倾倒、死亡。

试从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上述现象发生的原因。(6分)

  学生答案: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夏季冻土融化,土壤水分增加,形成新生湿地;该地地势平坦,排水不畅,易积水;冬季寒冷形成冻土,湿地萎缩。

得分:0分。原因:时间尺度,空间尺度判断错误。

正确答案:气候变暖(1分),导致冻土向北退化/冻土融化(1分);融化的冻土水分加速蒸发(1分),土壤变干,原始湿地萎缩(1分);融水向低洼区汇集,形成新生湿地(1分) ;土壤过干/过湿,导致林木倾倒死亡(1分)。

备考策略:

1.引导学生正确匹配时空尺度,增强地理事象与尺度对应关系的敏感性。

2.引导学生注重时空尺度,明确背景条件并预测未来趋势。

地理事象的发生、发展、演变是一个因时而变的动态过程。某一地理事象从过去的时空中发展、演变而来,在未来的时空中也可能继续存在与发展。将现存的地理事象看作为静态,将其与过去和未来对比,探究其在不同阶段的变化与联系。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动态地分析地理事象,推测地理事象的过去、现状和未来。

3.增强尺度思维与地理核心素养的融合,促进学生地理学科素养和能力的形成。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包括运用综合的观点和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尺度思维把握时空联系,指导学生把复杂的地理环境划分成不同尺度的区域,内化“尺度”“格局”“区域”等地理思想,促进形成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2019年全国3卷)德国鲁尔区曾是以煤炭、钢铁产业为主的传统工业区,经过综合整治,经济由衰落走向繁荣,环境污染严重的局面得到根本改善。目前,该区有500多万人口,50多座城市,老龄人口比重高居德国之首。该区医疗保健业发达,拥有100多家医院、近万名医生及数以千计的保健站、药店等。波鸿市人口近40万,是重要的生物制药基地,多所大学的医学研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2009年,鲁尔区医疗保健中心落户波鸿市,并新建保健园。图甲、乙分别示意鲁尔区的城市建成区和波鸿市的位置以及鲁尔大学、生物制药科学园和保健园在波鸿市的位置。

1)分析鲁尔区医疗保健业发达的原因。(6分)

2)说明在波鸿市建设鲁尔区医疗保健中心的优势条件。(6分)

3)指出波鸿市保健园选址的合理性。(6分)

方法技巧:转换到事件所在的区域空间尺度,确定事件发生的位置,在较大空间尺度范围该将位置与其他地点比较,确定该事件的区位特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编辑:jks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