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渭南教研 教学研究

教学研究

新课标卷语法填空试题分析与备考策略

  作者:蒲城县尧山中学 王 蓉 发布时间:2025年03月07日 点击数:72 次 字体:

一、试题总体评价

高考英语新课标I、II卷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目标,通过精选语篇,凸显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与互鉴,引导学生增强国家认同和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渗透跨文化沟通能力,增强学生国际理解力,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同时试题依托思维品质考查指向和稳中有升的难度来加强教考衔接,通过发挥对教学的正向引导作用,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

整体来看,新课标高考试题与全国甲乙卷相比,难度增加。无论是对学生的做题速度、知识的广度还是思维的深度都有了更高的要求。为进一步加强高考试题的分析与研究,实现教考衔接,现就新课标高考英语I、II卷语法填空考点分析如下。

二、试题分析

1.主题语境

  通过2023和2024年新课标I、II卷语法填空语篇的主题语境,可以看出语法填空所选语篇充分融入中华文化元素,应对此题型,考生需要具备较强的英语阅读能力,在日常学习中选取具有中华文化元素的英文语篇进行学习,注重中西方文化的有效融合,从而能够更为深入地了解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重要作用,有效提升学生中华文化自信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发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2.文章来源

  新课标卷语法填空所选语篇除了来自一些国内主流媒体的海外板块之外,也有来自国外的一些垂直媒体,就是专门聚焦于某一特定领域或行业的网站,比如2024年I卷“丝路花园”来自Inhabitat,这是一个美国的网站,是一个专注于可持续性和绿色设计的网站,网站上有很多节能环保的家居设计,出题人选的这篇文章,刚好与我们的丝绸之路相关。同时译林牛津版教材也有关于丝绸之路的讲述。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依托教材,通过创设与主题意义密切相关的语境,充分挖掘其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和发展学生思维品质的关键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另外,我们要关注主流媒体和外刊,阅读一些与教材主题相关的经济、文化、艺术、科技等外文网站比较地道的文章,拓宽学生的视野,积累人文社科等不同话题的词汇,构建以教材语篇主题为核心的知识网络。同时要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意识,关注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及重合点,重点进行相关话题和领域的外刊阅读。那也说明我们接触到高考文章语料原文的几率越来越小,应对此题型,考生需要具备较强的英语阅读能力,在日常学习中选取具有中华文化元素的英文语篇进行学习,同时结合英语教材每单元的主题内容,拓展课外阅读以及跨学科阅读,尤其是相关主题的外刊阅读,注重中西方文化的有效融合,从而能够更为深入地了解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重要作用,有效提升学生中华文化自信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发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3.语言考查项目

综合来看,谓语,非谓语仍然是语法填空考查的重点,另外,词性(形)转换的考查比重也在增加。相比2024年全国甲卷,新课标卷对非谓语以及词性转换的考查比重较大。

另外,与全国甲卷相比,新课标卷语法填空题的难度明显增加,具体表现在:

1)句子长度增加。2024年全国甲卷的语法填空中,25词及以上的长句有三个,最长的句子有40词,但设空是一个large的最高级,一个which引导的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完成难度并不大。2024年新课标I卷语法填空的文章中,25词及以上的句子也是三个,但最后一段整个是一个长达60词的句子,设空三处且因为句子成分复杂,难度变大。而在24年II卷中,25词及以上的句子有五个,最长的是最后一段52词,设空两处。

词汇量对于读懂文章固然重要,但句子太长或者句子结构复杂也会成为学生高考取得高分的绊脚石。无论是阅读理解、完形填空还是语法填空都需要辨清句子的主干和修饰成分。英语中长难句的特点往往是结构复杂,逻辑层次多,通常是在主干成分的前面或后面增加一些修饰语而使句子变长。在高考试题中,英语句子常常以长难句形式出现。

我们应该研读教材文本,精心设计学生学习活动,增进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应用,打好学生的英语基础,最大化的发挥教材作用。尤其是要熟练掌握课标规定的基础语法,包括词法和句法,尤其要掌握常见词类用法、定语从句、名词性从句、动词时态语态、非谓语动词等基础性语法,为阅读中长难句的分析打下坚实基础。

2)句子结构更加复杂。新课标卷的语法填空文章中的句子,包含了非谓语、从句、介词短语以及各种修饰成分的叠加使用,大大增加了学生理解句子的难度。

3)词汇考查的广度和深度增加。以新课标I卷为例。第56题考查非谓语动词。动词变为动名词做定语,修饰 tech-niques。因此,此处应将engi-neer变为engineering。本题考查了engineer的熟词生义。考生熟悉本词作为名词“工程师”的意思,但对于作动词“设计、制造”的用法并不熟悉。考生通过分析知道此处应为修饰techniques这个名词的词,比如形容词、名词所有格、现在分词、过去分词等,但忽略了动名词也可以做定语。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会学生在不同语境中灵活运用词语的不同形式尤为重要。

These plants included modern Western62(favourite) such as rosemary, lavender and fennel The garden also contains a winding path that guides visitors through the twelve regions of the Silk Road.

favourite学生比较熟悉的是它是一个形容词大部分学生并不了解它做名词的用法。

3)语法更关注意义的表达,去惯性思维和死板的语法规则与形式。

2024年II卷为例

Those cultural elements have increased Stratford's international 62___ (visible), said Edmondson, adding that visitors walking through the Birthplace Garden were often amazed63___(find)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two great writers.

学生根据形容词international基本能判断出62空要填一个名词,但学生多数填的是自己了解的vision(视力,视野),却忽略了此处句意为“这些文化元素提升了斯特拉特福的国际知名度,因此应该填visible的名词形式visibility.

4)语法更关注意义的表达,去惯性思维和死板的语法规则与形式。

2023年新高考I卷中61题...allowing them61___________(lift) out of the steamer basket without allowing them tearing or spilling any of their contents.学生比较熟悉的用法是allow sb to do,但本句的意义要求是好的小笼包皮儿也好不易烂,这就使得小笼包从蒸屉中取出来的时候不烂也不脱馅,所以是to be lifted,如果惯性思维很容易错填to lift。还有65题,本质上是学生很熟悉的leave sb. doing sth. 的用法,但是题目中采用了被动的用法,...so I am always left65________(want)more next time,若学生不关注文本所表达的意义,可能很难识别出这个知识点,然后可能根据惯性思维和刷题习惯会用to want而失分。

The Glasshouse stands  63  a great achievement in contemporary design, to house the plants of the southwestern part of China at the end of a path retracing(追溯the steps along the Silk Route  64  brought the plants from their native habitat in Asia to come to define much of the  65  (rich) of gardening in England.

学生看到动词stand, 容易想到一个固定搭配stand for, 因此误填介词for。但stand for 意为象征代表”,而此句中动词后面的宾语是a great achievement, 句意为玻璃温室是当代设计的一项伟大成就。侧重“是,作为”的含义,因此应该填as,  stand as... 作为……

语言知识的学习应在语境中进行,在语境中理解具体词语的功能、词义的内涵,辨析熟词生义,积累词块,提高词语使用的准确性和丰富性。让学生认识到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在真实的语境中运用所学知识,理解意义,传递信息,表达个人情感和观点。

教师要引导学生加强词汇学习意识,包括:重点词汇的音形意用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构词法知识的积累和学习;主动建立话题语境下的词汇网络;加强词汇的熟词生义的理解能力等相关能力。同时,在书面和口语练习中,增加学生词汇灵活运用的机会,奠定好其他能力发展的基础。

易错题分析,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1.学生容易出错的部分集中在词汇变形和词汇的熟词新义。

2.由于句子长度增加,句式更复杂,学生分析句子成分难度增大,谓语动词和非谓语动词部分也是出错比较多的地方。

3.新课标卷的语法填空更加注重词汇的语用功能,学生只有在理解文章大意,充分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判断所填词汇的形式。

三、语法填空复习备考策略

1.以主题语境作为引领,真实语篇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在一轮复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将教材内容根据新课标提出的主题语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话题以及子话题,重新整合,指导学生整理每个话题相关的词汇、语法及常用句型,利用思维导图梳理词汇,构建不同词汇的语义网,积累词块,扩大词汇量,并在大量的语言学习活动中强化语感迁移词语的运用能力,最终做到词语的内化。这也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以及创造性运用词汇的能力。另外,我们可以帮助学生筛选主流媒体及外刊的相关主题的文章,补充各种主题相关的话题和背景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做语法填空时能够迅速进入文本的相关主题语境,从而更好的理解上下文,避免学生对文章主题一知半解,仅凭惯性思维和固定语法规则做题,导致错误。

2.构建完整语法体系,提高学生分析长难句的能力。

语法作为语言的骨架,是理解和运用语言不可或缺的基础。进入一轮复习阶段,构建并巩固完整的语法体系显得尤为重要。第一,我们要帮助学生掌握构词法,夯实词法和句法知识;第二,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三大从句知识体系,能准确辨认出各种类型的从句是简化长难句的关键;第三,训练学生熟悉非谓语的各种表现形式,这样便于学生去掉枝叶,化繁为简,准确理解长难句。

最后,依托语篇,将语法教学置于具体语境和篇章中,在阅读中培养学生识别长难句,分析长难句的能力,使学生面对阅读障碍句式时能够根据所学,理性分析,逐步形成自己的思考模式。

3.多种活动并行,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为了更有效地回归课本,夯实词汇基础及语法知识,一轮复习时,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对课文进行语法填空的改编,让学生从出题人的角度重新审视学过的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当中的语法现象以及词汇的各种词性和用法,把易错的词汇变形整理在一起,统一进行测试或检查,加深印象。平时练习和考试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合适的语篇,或者主流媒体或外刊上有相关主题的文章,同样可以将这些语篇进行二次开发,改成语法填空题让学生进行训练,通过多种方式的综合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编辑:jks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