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渭南教研 教学研究

教学研究

直面高考 凝魂聚美 精准施策 ——选修模块与新高考命题的继承和发展 关系及备考策略

  作者:澄城县澄城中学 李静茹 发布时间:2025年02月20日 点击数:47 次 字体:

为提升全市普通高中毕业班教师2025年高考备考复习指导水平,促进高三备考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科学性,实现高质量备考,从旧高考选修改革、战争、人物类选做题与新高考命题的继承和发展关系入手,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交流:

一、春无踪迹谁人知,问取真题共解疑——直面真题

吴伟教授曾经指出:“我们不要以为考过的高考试题都是应该被埋没的、已经被枪毙的、无用的僵化的横躺的“死尸”,恰恰相反,它们都是一张张可以说话的嘴……所有的答案都在历年的考卷中表示的很清楚。”基于此,我将近三年的旧高考选做题与新高考全国新课标卷分别从引用材料、考查角度、设问类型、选取事件、考查能力五个方面进行了统计对比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继承和发展关系,比如:

继承——选做题对标全国新课标卷44题

继承——分值情况15分(9分,6分或者7分,8分)

发展——引用材料字数250左右--350左右

继承中发展——考查角度(改革、战争、人物)——清末新政(改革)党史

继承中发展——设问类型包括背景、原因、变化、意义、影响、异同、评价、特点、目的、异同——发展历程、主要原因、积极作用。

通过对比分析发现:首先,材料字数增多,这无疑增加了学生阅读史料、分析史料、精准提炼史料观点的难度,建议通过学科阅读推荐、精选篇章精读训练、重点史料段落式提炼主题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合理地历史解释。其次,考查的角度依然保留传统重点,比如,重五史的考查,中国传统文化,重大改革推动社会进步这些长效热点。再次,设问类型变化不大,曾经关于原因背景类、特点异同类、影响评价类的做题技巧,我们依然可以继续沿用,但是要更加注重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进一步从主要、根本、积极、消极等小切口入手,类比分析,更精准的概括出符合题意的标准答案。

二、凝神静气思万端,培根铸魂立意宽——凝魂聚美

王军波说过:“ 高考,是一次思想者的旅行,触及的是试题所承载的立意之魂,遇见的是思维所凝聚的逻辑之美,唯有凝魂聚美,方能不虚此行。”

备考2025年高考,对于高考顶层设计的研究至关重要,从近几年高考真题命题趋势来看,高考历史考查标准依然从立德树人和核心素养两个方面出发。新高考如何考查?当前高考重在服务选拔,要为国家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同时要求命题以新情境下的问题解决为重心。新情境往往通过学习情境、生活情境、社会情境和学术情境等四种类型得以呈现,真正做到无价值,不入题;无思维,不命题;无情境,不成题。

  通过对高考真题的梳理,发现了新高考的以下共性:1.保持传统特色:回归新教材、紧扣新课标、使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2.命题原则:核心价值金线、能力素养银线、情境载体串联线。3.凸显融通:考点跨度越来越大,拓展涉及面,包括中外融通、古今融通和纲要选必融通。4.能力要求:注重考查学生的语言文字阅读功底。一定情境下的思辩能力。我们一线教师只有在大量研究思考后,捕捉命题最新趋势,做到瞄准方向,科学备考。

三、精准备考增效果,多措并举提质量——精准施策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稳步推进中高考改革,构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

关于一轮复习备考的几点建议:

1.课标为导航。研究新课标,提高教学与复习的针对性。不妨增加专题、微专题、专项训练。对一些晦涩难懂的概念、名词进行解读。

2.学情为起锚。利用大数据信息,分门别类,及时做好师生沟通,还要进行纸面答卷的面批,把脉各自盲区,以求对症下药。

3.策略为舵手。制定与优化复习策略,基于学情做好顶层设计,列出任务清单,环环相扣,提醒切忌迷信猜题押题,避免盲目性。。

4.团队为风帆。加强团队建设,借助教研组合力,打造高三学科品牌,分工协作、交流互鉴、砥砺深耕、良性循环。

5.真题为灯塔。精选精炼,限时训练,平时训练做到出题有谱、命制有方、阅卷有效、命题有道。

除此之外,一轮复习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具备时事转换、规范解释、解构建构、分类整合、举例证明、结论推理的六大能力。

总之,备考要围绕五大素养;把握三情(教、学、考);着眼三立足(立足教材活化思维;立足概念突出主干;立足单元贯通考点)。

有人说:“卷行有常,顺之者悲,逆之者亡,制而用之者生!”研究高考卷对备战高考意义重大,渭南市教研所为我们搭建高质量的研讨交流的平台,进一步明确了在新高考背景下的教学目标和重点,推动高考备考更加科学性和有效性。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也将不负韶华、砥砺前行,不断探索创新教育教学之路,在新高考的征程上书写更加灿烂的教育篇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编辑:jks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