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渭南教研 教学研究

教学研究

深度学习课堂教学改进项目“一单元两研修”活动实践研究思考

  作者:大荔县教学研究室 贺洁凤 发布时间:2025年02月20日 点击数:45 次 字体: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为了构建减量提质增效的良好教育生态,在有效的时间内使学生学足、学会、学好,提高课堂效率,推进“深度学习”课堂教学改进项目势在必行,实施深度学习指导下的大单元教学和作业设计迫在眉睫。为有效落实深度学习课堂教学改进,有效实施大单元教学研修工作,我县特安排开展“一单元两研修”活动,现将三年来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实践研究思考与大家进行分享。

一、何为“一单元两研修”

“一单元”是指在深度学习课堂教学改进理念下,按照大单元教学设计模板,把一个单元作为整体进行设计研究。

“两研修”是指依据深度学习课堂要素为指导,研修两项内容:研修大单元教学设计,研修大单元作业设计;同时“两研修”还指两个研修环节:教前主备教师解读,其他教师补充的研修,形成集体教案,教后反思成功和不足,主备教师修改完善,形成精品教学设计。

“一单”指单元规划下的课时教学设计;“两研”指教前研、教后思;“三备”指单元规划、教学设计、作业设计;“四案”指草案--通案--个案--例案。

集体备课的价值:集思广益,萃聚集体智慧;资源共享,提高教学质量;团结协作,促进教师成长;增进了解,营造学术氛围;减轻负担,提高工作效率;以生为本,激发学习兴趣。

集体备课的策略:统一教学进度、统一素养目标、统一教学重点、统一教学内容、统一教学资源。

二、为何开展“一单元两研修”活动

传统的教学是以“知识点”为学习单位、以“课时”为组织单位的教学,往往让学科知识“孤立化”“岛屿化”,学生在学习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素养本位大单元设计,是当下课改的新命题、新方向。教研、备课、教学、听评课, 教师要立足大单元高度,凸显“整体意识,结构思维”,基于课标分解,驾驭教材,读懂学情,目标重构,“教材重组”促进知识整合、提升思维层次、推进学生的认知不断走进深入。

为了超越“点”进入“线”,形成“面”,构建“体”的教学,教师将知识点放置于大单元之中,从大单元的视角,用大单元的结构思想、方法来审视,驾驭知识点的教学,不断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能,立足于大概念、大主题、大任务结构化、关联性,让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能“见树木”,更能“见森林”

“大单元教学”思想萌生源于课堂教学改革之初课时的不够用。一些教师在想,能不能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三年教材打通使用,这样可能会节省很多时间。有老师就尝试,在教学内容上打破教材的编排顺序,进行增、删、补。根据系统性整合教材,合成模块进行教学,真正加大了课堂的容量,使教材的示范作用、例子作用更加突出。

每单元授课结束后,教师对本单元知识结构进行整体梳理,与学生一道利用1-2节课举行单元论坛,师生共同展示,为本单元建立知识树,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整理笔记,写出本单元学习心得。增加这一环节,就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精讲作用,对本单元授课环节中挖掘不到的问题、提升不到的层次,进行有效的“二次补充”,让学生有豁然开朗之感。

三、如何开展“一单元两研修”活动

(一)备课研修

1.统一时间,集中研修。针对学科研修活动,统筹谋划,整体部署,协调推进,统一时间,以学科教研组或备课组为单位开展研修活动。每周至少集中研修一次,每次研修时间不少于两节课(80分钟)。保证教师有充分的时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确保教师在深度学习理念下的大单元教学设计研修活动中实现真教研、真研讨、真成长、真进步。

2.确定主题,人人参与。每周的学科教研活动,提前一周把研讨的教学设计发送给每个教师,确定研讨主题。活动由教研组长或备课组长主持召开,安排主要发言人,学科全体教师参与。由大单元教学设计、单元作业设计、课时教学设计的主备教师作为主讲人,对本单元主题的确定依据、课标要求、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习活动、学习评价、单元作业设计意图等进行详细解说,其他教师自由补充,相互研讨,探讨最佳设计。最后由主备教师梳理汇总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再次进行修改,将完善后的成果进行分享。确保每次教研活动主题明确,人人参与,人人共享。

3.分析教材,尊重教材。教材分析:包括通读整册教材,对教材有一个总体认识;细读部分教材,对教材进行整体分析;精读一节内容,对教材进行具体分析。尊重教材主要因为教材是新课标精神的体现,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材是教学过程的支架。所以,作为教师,要发挥团队作用,智慧共筹,做到看透教材、钻研教材、用足教材、跳出教材,认真研读教材,做好单元设计。

4.关注六个要素。从课程的视角看,一个完整的单元设计至少包括六个要素:(1)单元名称与课时(学什么,用多少时间学);(2)学习目标(学会什么);(3)评价任务(何以知道学到什么程度);(3)学习过程(如何学);(5)练习与检测(何以巩固与评价);(6)学后反思(如何悟所学的东西以通向素养)这六个要素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完整的教学或学习单位,也是一个完整的学习或课程事件。

5.突出八个要点:即重点、难点、疑点、盲点、考点、弱点、易错、易混点。

(二)作业研修

1.作业设计原则:科学性、趣味性、多样性、层次性、创造性、实践性。

2.作业类型:(1)作业时间:课前作业、课堂作业、课后作业;(2)学习环节:预习型作业、检测型作业、复习型作业;(3)作业形式:书面表达作业、口头表达作业、实践操作作业;(4)学习层次:兴趣型作业、巩固型作业、提升型作业、拓展型作业。

3.设计方法:(1)严格遵守作业“法”度(遵循学习规律以及“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本要求);(2)适当提高作业“尺度” (内容宽度、时间长度、认识角度、专业深度和价值高度);(3)科学调控作业 “难度”(既要考虑《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又要考虑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4)灵活变换作业 “角度”(要防止学生作业时思维的模式化、机械化);(5)合理控制作业 “限度”(要合理控制学生作业时间和数量);(6)适当保持作业“热度”(作业要贴近自然、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时代 要具有开放性、综合性、时代性、前瞻性和社会性);(7)准确把握作业 “区分度”(对不同层次学生在作业难度和要求上区别对待);(8)加大口头作业 “力度” (训练学生思维能力,驾驭学生语言文字,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学生交际能力)。

教研之路唯有不止步,方能持续进步。做教研不能仅仅有“夏天”的激情,更要耐得住“冬天”的寂寞。让我们一起,在研究中成长,在研究中出彩。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课堂。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编辑:jks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