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普通高中教育的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作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普通高中课程建设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体现国际发展趋势、充满活力的课程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随着高考综合改革的深入推进,我们应该从思想上、理念上、观念上和行动上都做出相应的改变。
一、课程设计遵循的基本原则
1.思想性。充分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升道德修养,有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法治意识、国家安全、民族团结和生态文明等教育,充分体现中国特色。
2.时代性。充分反映中国最新成果、当代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和学科发展前沿,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经验。
3.基础性。面向全体学生,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精选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打牢学生成长的共同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注重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选择性。适应国家人才培养需要,分类分层设计可选择的课程,满足学生不同学习需要,促进学生发展。
5.关联性。注重学科内容选择、活动设计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养成的有机联系。关注学科间的联系与整合。
二、生物课程标准的突出特点
1.以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指导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获得的持久能力和品格,是学生终身学习的成果,其四个维度分别指向了知(生命观念)情(社会责任)意(科学思维)行(科学探究)。
2.用生物学大概念构建课程内容以实现少而精:国际上科学教育的发展不仅强调了基于探究的教育改革也高度关注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对大概念的建立和理解,大概念构建课程内容,淡化细枝末节内容,降低了对记忆背诵的要求,强调对重要概念的深入了解为主动学习留出了更多时间。
3.准确描述的内容标准细致的刻画了教学的深度和理解水平:教学内容采用针对学生年龄特点的命题式表述,有助于教师将生物学知识的教学与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有效结合。
4.教学过程倡导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实践:第八次教学改革以探究为标志的主动学习方式成为教学的突破口。
5.选修课程关注学生的职业规划。
三、新高考命题的原则
1.以知识为载体,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知识为载体,素养为立意,注重培养思维力、创造力和想象力,落实立德树人。
2.依据学科核心素养,结合知识点创设开放、真实的问题情境,采用恰当的方法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使教学内容具有真实性、趣味性,在真实情境中体验学习与实际的联系。
3.试题立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生活经验和思维方式,对接学科核心素养内涵,设计对学习内容的考查层次。
4.根据学业质量标准、确立合理的标准期望。
5.目标具有针对性、渐进性、开放性,问题指向要清晰直接,并且保证题目的公正性、科学性和规范性。
四、高考真题分析
例1(2024江西.5):农谚有云:“雨生百谷”。“雨”有利于种子的萌发,是“百谷”生长的基础,下列关于种子萌发的说法,错误的是()
A.种子萌发时,细胞自由水所占的比例升高
B.水可借助通道蛋白胞以协助扩散进入细胞
C.水直接参与了有氧呼吸过程中丙酮酸
D.光合作用中,水的光解发生在类囊体薄膜上的生成
启示:试题注重基础知识考查,引导教学回归基础,鼓励学生理性学习,注重在基础知识上进一步思考,而非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
例2(2022湖南.7):“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徜徉古诗意境,思考科学问题。下列观点错误的是()
A.纷纷细雨能为杏树开花提供必需的水分
B.杏树开花体现了植物生长发育的季节周期性
C.花开花落与细胞生长和细胞凋亡相关联
D.“杏花村酒”的酿制,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
启示:该题以古诗词为情景或信息考查了生物学科的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入,增进了学科间的联系,突出了课程思政,坚定文化自信。同时较好地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
例3(2023浙江1月选考.22):2021年,栖居在我国西双版纳的一群亚洲象有过一段北迁的历程。时隔一年多的2022年12月,又有一群亚洲象开启了新的旅程,沿途穿越了森林及农田等一系列生态系统,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回答下列问题:(题干节选)
启示:试题以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中的实际问题做素材,或以社会热点问题为情境进行知识的考查。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坚定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例4(2023湖南.17):如图是水稻和玉米的光合作用暗反应示意图。卡尔文循环的Rubisco酶对CO2的Km为450μmol·L-1(Km越小,酶对底物的亲和力越大),该酶既可催化RuBP与CO2反应,进行卡尔文循环,又可催化RuBP与O2反应,进行光呼吸(绿色植物在光照下消耗O2并释放CO2的反应)。该酶的酶促反应方向受CO2和O2相对浓度的影响。与水稻相比,玉米叶肉细胞紧密围绕维管束鞘,其中叶肉细胞叶绿体是水光解的主要场所,维管束鞘细胞的叶绿体主要与ATP生成有关。玉米的暗反应先在叶肉细胞中利用PEPC酶(PEPC对CO2的Km为7μmol·L-1)催化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与CO2反应生成C4,固定产物C4转运到维管束鞘细胞后释放CO2,再进行卡尔文循环。回答下列问题:(节选)
启示:试题以教材中光合作用的过程为依托,但试题信息远远高于教材基本理论,深入到C3、C4植物代谢的区别,教材上没有、对学生来说是完全陌生的。体现了试题来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理解、信息获取以及图文转换能力,能够快速获取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并结合已学知识进行作答。
分析上述试题可以看出,高考的能力考查突出表现在:信息获取能力、实验探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思辨的能力;而试题呈现则表现在:将知识带入到活体中,理解知识在活体的应用;将活体带入到情境中,理解知识在情境中的应用。
五、浅谈复课备考策略
1.优化教学内容,聚焦概念教学,形成层次性的知识框架。作为教学活动的促进者和向导,教师要精心确定出一系列大概念作为概念性知识的框架,引导学生依托概念构建思维网络图,建立完整体系。
2.凝练学科核心素养。在无考纲的教学中,我们应确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目标,教师在制定每个单元、每节课(或活动)的教学设计时,都应全面考虑核心素养任务的针对性落实和有效完成。
3.创新教学方法,注重探究式、思维型的教学模式。尝试不同课堂理论实践,基于情境的问题导向的探究式、思维型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设计具有层次性、连贯性和启发性的问题串或小情境,形成“探究链”,引导学生逐步思考和探究生物学问题。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教材特点,让理论实践化,实验化,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解决问题落实理论应用。
4.强化实验教学,关注前沿科学。实验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至关重要。教师应加强和完善生物学实验教学,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机会进行实验操作,亲身体验生物现象和规律。同时也能够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质疑和反思的学习品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强化高考试题研究。在做题分析试题的同时,把题目变成“母题”,从知识考点、思维方向、扩展应用等多个维度来解析母题,对于错题,要分析错题原因,总结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