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2024年高考有机综合题的命题特点和规律
一、基于《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有机化学高考命题
(一)考查有机物的结构式(结构简式、键线式)、分子构型、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符号,手性碳原子、杂化方式和官能团辨识及烃及其衍生物的化学性质,都属于必备知识,体现了高考试题的基础性原则。
(二)根据合成路线推断有机反应中间体、反应条件、反应试剂、反应类型等,则需要考生熟悉高中化学中的全部有机化学知识,体现了高考的综合性原则,也是对学生关键能力的考查。
(三)提取、理解和运用题给信息分析合成路线、推断反应中间体的结构等,体现了高考的应用性原则,也是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
(四)推断有机物同分异构体数目、书写限定条件的同分异构体、设计合成路线等,突出了高考评价的创新性原则。
二、基于《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的有机化学高考命题
三、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化学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的有机化学高考命题
(一)化学试题取材于真实问题情境
1.日常生活情境2.生产环保情境3.学术探索情境4.实验探究情境5.化学史料情境
(二)化学考试的关键能力内涵
(三)实现“三线”的和谐统一
“金线、银线、串联线”高考评价体系的内在逻辑和主要特征可以从“核心价值金线”、“能力素养银线”和“情境载体串联线”三条线索进行理解和把握,其中“核心价值金线”贯穿命题和评价的始终,“能力素养银线”成为高考命题和考查的重心,情境作为考查载体,是“金线”和“银线”的串联线。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不论是全国统一命制的试卷,还是分省命制的试卷,均呈现出“无价值,不入题;无思维,不命题;无情境,不成题”的典型特征,这是高考评价体系在高考命题中落实和深化的具体表现。
四、试题立意
1.基础模式
(1)基本观念:组成、结构性质
(2)一般思路:认识有机物:官能团、化学键、反应类型等。
(3)相关知识:测定结构、探究性质、设计合成路线等。
2.两个关键
(1)官能团:官能团与性质的关系;官能团间的相互影响。
(2)化学键:共价键的类型、极性及其与有机反应的关系;基团间的相互影响会导致键的极性发生改变等。
3.相关启示
以典型的物质为载体,类比迁移学习一类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分析官能团和化学键,预测可能的断键部位,为相应的反应提供反应事实,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学习一类有机化合物的性质。
五、2024年高考化学试题统计1.试题情景
涉及药物合成试卷10份,生物活性物质1份,合成化工原料4份;有12份试题都涉及到多环化合物的合成。
2.试题双向细目
3.试题设问
(1)辨识类:有机物类别、官能团类别、反应类型、反应试剂和条件、手性碳原子、原子的杂化方式等。
(2)表达类:分子式、结构简式(键线式)、化学方程式等。
(3)推断类:未知物结构简式、同分异构体结构简式和数量等。
(4)设计类:有机合成的路线设计、对设计路线的评价,官能团的保护,物质的检验。
4.有机综合题命题规律纵向分析(2012~2024高频考点分布)
5.2024年有机综合试题总体感受
立足学科特征,强化素养导向,深化基础性、应用性,助力基础教育提质增效。试题立意高远,选材考究,强调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做到了高起点、低落点;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巧设情境,强化关键能力,情境的新颖度、命题角度、题型不固化,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体现出命题的开放性和灵活性。考查思维品质,多种形式考查获取信息、吸收整合信息能力,全面考查化学学科素养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保持了该题在考试中的稳定性,融合了《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内容,又出现了对反应过程的机理分析,和呈现并不完全的“断点”这样的创新,很好的体现化学核心素养。
第二部分:备考策略
一、夯实基础灵活应变
1.高考有机化学试题命题的相对稳定性要求一轮复习中一定要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
命题素材集中在药物合成、新材料、生物活性分子等领域;题型延续了传统的设问方式,主要包括基础知识(命名、官能团、反应类型等)、结构推断、同分异构体书写和路线设计等。
2.注重学生学是否真明白:指的是该记住的基础知识学生是否记准理解活。各类有机物的性质,特别是重要官能团的化学性质,必须心中有数,条条明白。如:转化关系、反应类型、反应机理,反应条件、反应现象等多角度理解明白。
(1)烃和烃的衍生物之间的相互转化转系,虽很传统,但依然经典,仍非常实用:
(2)落实核心、主干知识
①以反应条件、反应类型和官能团三线并举正逆思考,有机题往往是高起点但落点低,引导学生克服畏惧心理。
②强化官能团的结构、性质、鉴别、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反应类型的判断。拓展常见断键与成键方式(介绍各种官能团的α-H的断键方式),善于捕捉题中信息,做到灵活迁移。
③结合核磁共振氢谱、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测定物质结构,重点突破酯类、硝基和酰胺类、含环的同分异构体的数目判断与书写,培养思维的有序性、缜密性。
④根据标注已知信息或题干隐含信息分类训练有机化合物的合成路线。
⑤加强与结构的融合,如手性碳、顺反异构、立体异构等。
二、加强精练形成能力落实素养
1.试题中的思维逻辑涵盖“正、逆”推断、相似推断、加减推断等,其中以“相似”推断为主,并能从“断、成”键的位置、种类、数量的角度理解有机反应,考查学生对知识和信息的迁移应用能力。
2.学会做题:是对学得的知识结合试题信息分析和整合,试题信息一般包括:性质信息、条件信息、数字信息、结构信息、全新信息等,通过对这些信息和储备知识进行有效整合就可以回答设置的问题,在多次的练习中逐步形成理解与解析、分析与推测、归纳与论证的能力。并在做题后引导学生即时“复盘”反思,纠正思维误区,落实素养目标。
三、注重学生习惯养成
做到书写规范,减少非智力因素丢分。会的题不能丢分,要提早给学生提出标准:书写规范,符合题设要求。痛下决心,强力纠正,早改早受益!
四、高考有机化学试题命题的“稳中有变”为教学提出了新要求
1.对有机化学的认识多停留在符号的阶段,有机合成推断有些无需认识反应机理,有时“粗暴”地拼凑即可。
2.对有机物结构的认识是平面的、静止的,碳碳单键的旋转为有机物构象带来了无限可能。
3.对官能团的认识和理解机械化、孤立化,要认识官能团的通性,更要关注有机分子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4.对有机反应条件的认识教条化、绝对化,反应条件“死记硬背”式的背后是什么?
5.基于复习中遇到的上述问题,最好解决办法就是熟读课标,重视教材,摸清学情。
第三部分:需要教师持续思考和实践的问题
1.有机化学主要发展学生什么样的学科核心素养,如何通过教学实现?2.素养导向的有机化学教学与以往的教学有哪些不同?3.从学科发展角度看,哪些知识是最核心的、最有价值的?4.怎样使学生学到的有机化学更丰富有趣、更贴近学科发展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