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是国家“立德树人”目标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体现了历史课堂的价值目标和最终归宿,旨在通过其培育,达到立德树人的要求。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使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考察国家的命运和世界的发展,形成现代公民应具有的历史素养和国家历史认同,得到全面、持续的发展,是历史课程所坚持的价值追求。历史课程标准要突出历史学科育人本质,提升教师的育人意识,引导教师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的发展,把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课程目标、教育理想、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的具体化、操作化表达;是学生在接受特定学科教育过程中形成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的综合表现。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关键是要走出“知识理解”的教学围栏,由知识理解向知识迁移过渡,再向知识创新提升。知识迁移的核心是过程与方法,知识创新的核心是学科思维。鉴于此,高中历史教学要注重把握双基和历史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思维,深刻把握时代脉搏,在历史课堂中渗透,贯彻,体现核心素养。
下面我就“核心素养”在高中历史课堂的落地谈几点看法,以便抛砖引玉。
一.灵活利用多媒体教学
改革后的教学观要求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历史学科时序性要求教师研读新课标,吃透新教材。历史教材知识的构成由图片、文字的形式构成,不同的学生的关注点和侧重点有巨大差异,首先,教师要将图片与文字内容相结合,例如在讲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或者世界市场形成这一部分内容时,书中时局图以及工业革命后的世界市场,将该图片的内容与文字描述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国历史的同时不会脱离世界这一大的轮廓,更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时空观和逻辑思维。另外不可忽视的是历史唯物史观精神,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在讲解《百家争鸣》这一课时不仅仅要讲解道家、儒家、墨家等学术流派的核心思想,更要提问学生为什么在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如此活跃这一针对性的问题,学生思考探究将生产力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将春秋战国时期以生产工具铁犁牛耕的出现为标志的生产力的发展。让学生明白人类社会的发展基础是物质生产资料。以此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素养。引导其历史核心素养的逐步完善。
二.采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核心素养形成的基本途径。课堂中将多元的教学策略灵活运用,也就是将教学机智创新的运用于历史课堂之中,那么关于教学机智在历史学科教学中尤要注重运用图片音乐甚至视频创设教学情境,增强教学氛围和学生的体验感。例如在讲《美苏争霸》这一课时想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世界时局以及影响。最好的方法便是代入感和身临其境,教师通过播放巴以冲突,俄乌战争等视频,给人民带来的影响让学生理解美苏争霸的影响和目的以此不仅培养和学生的时空观念,同时也潜移默化的增强了学生的家国情怀即国强是青少年的使命。
除此之外,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通过讨论探究,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能够通过讨论让学生对问题有了深层次的理解,将信息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得出结论,发现新问题。例如在讲西安事变标志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教师提问学生中国共产党应该如何解决西安事变,有学生说直接杀掉蒋介石,另一部分学生说要和平解决。通过深度的讨论分析,最终衡量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更符合国家利益,共同的敌人是帝国主义即阶级矛盾服务于民族矛盾。
三.组织活动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课外活动包含很多形式例如历史晚会(讲小事、演绎历史正剧、小品、模仿秀)、参观博物馆、走访革命前辈、课外阅读等形式。比较简单的莫过于参观博物馆,学生要通过参观博物馆丰富自身的课外知识,更重要的要学会认识、辨别、论证的历史思维逻辑。例如在学习《宋代商业的发展》时,可以结合清明上河图,体验宋代东京的富庶与繁华。让学生总结出宋代商业繁荣的表现。组织学生以教学内容为基础,编演历史情景剧,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与历史人物进行“对话”,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四.挖掘历史学科大概念,尝试进行单元教学
最新的高中课程方案强调“进一步精选学科内容,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景化,促进核心素养的落实。”根据威金斯的定义,大概念必须有抽象概括、可迁移的特征,能够成为指导学生对现实生活所产生的现象和问题的认识。据此可知,涵盖了与相关历史阶段相适应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能够反映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和时段特征阶段,是学科教学的核心知识,有利于掌握课堂中重要知识,将大概念与大单元教学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学生构建系统知识,促进知识迁移,潜移默化的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例如,文明的产生于早期发展、诸侯纷争于变法运动都可将唯物史观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中可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作为其大概念教学让学生联系到苏联的城市中心论不适合中国的国情,遇到问题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中国国情,找到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走向整体的世界既可以作为其大概念又可以进行单元教学,既可以掌握相关知识,又可以了解世界的动态迁移,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时空观念。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实。
总之,“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历史课堂是落地核心素养教育的主阵地。我们要立足课堂,在教学中以人识史,以史育人,升华学生的爱国情感,更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