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渭南教研 教育随笔

教育随笔

读《道德与法治大单元设计》一书心得体会

  作者:澄城县北关中学 陈贝 发布时间:2025年05月30日 点击数:0 次 字体:

近期研读《道德与法治大单元设计》一书,我深刻感受到大单元教学在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提升课堂实效性方面的独特价值。作为一线教师,我不仅从书中汲取了丰富的理论养分,更在实践中尝试将大单元设计理念融入教学,收获颇多。以下从三个方面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一、大单元设计:从“知识本位”到“素养导向”

传统教学往往以课时为单位,知识点零散,学生容易陷入“学而不用”的困境。书中提出的大单元设计理念,强调以主题为统领,整合教材、社会与学生经验三重视角,将碎片化的知识转化为结构化的素养。例如,在设计七年级“友谊的天空”单元时,我尝试以“如何建立健康的友谊”为核心任务,整合“友谊与成长同行”“网上交友新时空”两课内容,通过“友谊故事分享”“网络交友风险辨析”等活动,引导学生从道德情感、法治意识、实践能力等多维度思考问题。

书中提到的“逆向设计”理念让我深受启发。在设计“生命的思考”单元时,我从“学生能理解生命的意义并珍视生命”这一核心目标出发,倒推教学活动:先通过“生命故事分享”激发情感共鸣,再结合《未成年人保护法》分析生命权的法律意义,最后以“我的生命能量卡”任务引导学生规划人生目标。这种设计让课堂从“教师讲授”转向“学生建构”,真正实现了知行合一。

二、道德与法治的融合:价值引领与规则意识的共生

道德与法治的融合并非简单的知识叠加,而是价值观与规则意识的深度交织。书中以“诚信”主题为例,既要从道德层面探讨诚信对人际关系的意义,也要从法治角度分析《民法典》中的诚信原则,更要通过“商家虚假宣传”等案例讨论道德失范与法律制裁的关系。这种融合教学让学生理解: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而道德是法律的更高追求。

在实际教学中,我尝试采用“两难情境讨论法”。例如在“师长情谊”单元中,设置“学生举报家长违法行为是否违背孝道”的思辨话题,引导学生从道德情感、家庭伦理、法律义务等多维度展开讨论。这种冲突性设计既避免了空洞说教,又让学生在价值碰撞中形成法治思维。

三、实践反思:教师角色的转型挑战

大单元设计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书中指出,教师需要完成从“教材执行者”到“课程开发者”的角色转变。在备课时,我深刻感受到这一挑战:如何提炼核心主题?如何设计真实任务?如何评价素养目标?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不断学习与实践。

例如,在设计“成长的节拍”单元时,我尝试将“学习新天地”与“发现自己”两课整合为“青春启航:在探索中遇见更好的自己”大单元,通过“我的成长画像”“未来宣言”等任务,引导学生将学习目标与生命意义相结合。这一过程让我意识到,大单元设计不仅是教学方式的变革,更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契机。

四、未来展望:让大单元设计落地生根

通过阅读与实践,我深刻体会到大单元设计的价值:它让道德与法治课堂从“说教式”走向“体验式”,从“知识灌输”走向“素养生成”。未来,我将继续探索以下方向:

1.深化跨学科融合:将道德与法治与语文、历史、心理健康等学科结合,设计更具综合性的任务; 2.开发本土化资源:结合本地文化、社会热点设计情境,增强课堂的贴近性与感染力;3.优化评价方式:探索“成长档案袋”“表现性评价”等多元评价工具,全面反映学生素养发展。

《道德与法治大单元设计》一书为我打开了教学的新视野。大单元设计不仅是教学方式的变革,更是教育理念的升华。它让我们重新思考: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我想,答案就是帮助学生成为有道德、懂法治、能担当的现代公民。这条路虽充满挑战,但也充满希望,我将继续探索,让大单元设计在实践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编辑:jks 【打印文章】